聚芯微电子
从起源到拓展 中国芯科技聚芯微电子的欧洲战略
“聚芯的创始团队大部分都是从荷兰回来的。聚芯有超过30位同事,或多或少都有在欧洲留学或工作的经历。”
作为聚芯微电子的联合创始人兼CMO,孔繁晓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家头顶着一系列荣誉的高科技企业与荷兰的渊源展露无疑。
“3551光谷人才计划”重点创业人才项目、湖北省“百人”企业、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光谷“瞪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毕马威中国第一届“芯科技”新锐企业50强、“2020投资界硬科技Venture50”、“中国IC设计100家排行榜……这是一家核心团队与技术与欧洲的开放创新有着极强链接的中国企业,也是为中国的半导体领域贡献着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开创者和领跑者。
为什么选择在荷兰设立研发中心,又为什么如此看重欧洲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其中的优势和机遇,孔繁晓他们早已了然于胸。
入驻“欧洲硅谷”
聚芯微电子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致力于打造业界领先的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传感器芯片以及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总部位于武汉的聚芯微电子,于2019年战略布局了被誉为“欧洲硅谷”的荷兰埃因霍温,正式成立了荷兰的研发中心。
选择荷兰,入驻“欧洲最智慧的1平方公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孔繁晓表示,这首先是因为创始团队与荷兰的紧密关联。
聚芯的创始团队大多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这两所高校在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领域有着很高的声望。
在校期间,大家就从事于ToF传感器、高性能时间数字转换器/模拟数字转换器(TDC/ADC)、音频功放(PA)/编码译码器(CODEC)的相关研究,毕业后,他们纷纷加入恩智浦半导体(NXP)、博通(Broadcom)、艾迈斯半导体(ams)、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等全球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及研究所,始终走在光学传感、移动音频领域的技术前沿。
目前聚芯有超过1/4的员工,或多或少都有在欧洲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后来加入的顶尖人才,也都在荷兰或者像飞利浦这样的欧洲老牌企业有过数十年的工作经验。
孔繁晓表示,把研发中心设立在荷兰,既是团队依托于以往的经历和人脉做出的决定,也因为荷兰能够持续的为公司提供创新人才。目前已有20多人规模的荷兰研发团队,与荷兰的高校密切合作,还专门设立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聚芯奖学金,吸引优秀的学生直接进入研发中心参与研发,从而为聚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荷兰的研发中心是立足于欧洲,面向全球的。“在欧洲的研发中心,对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繁晓提出,聚芯在研发层面,除了武汉的总部之外,很多前沿的产品和技术都由设立在欧洲的团队主导开发或深度参与。
在孔繁晓看来,荷兰在全球的半导体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阿斯麦(ASML)、恩智浦(NXP)和大量半导体初创公司,都根植于荷兰。从人才和营商环境而言,荷兰也非常适合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不管是荷兰外商投资局在公司注册和人才招募等方面给予聚芯的帮助,还是荷兰政府给予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等政策支持,以及与荷兰当地研究机构开展的技术创新项目,都基于荷兰刻在基因里的开放性才得以实现。
看重欧洲研发和市场拓展
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个位数的增速不同,中国的集成电路发展近年来呈现出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目前,全球四分之三的芯片生产集中于东亚。
在孔繁晓看来,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让整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也愈加凸显出人才短缺的挑战。
“首先,顶尖的技术人才,国内还是短缺的。特别是在欧美芯片大厂有着丰富产品开发经验的人才更是稀缺。”孔繁晓表示,其次,随着资本的加速涌入,半导体行业的人才成本也在迅速升高。聚芯在武汉的总部也面临较大的人才挑战,这让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持续构建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团队?
把研发中心设在欧洲,是聚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也让他们成为了最早去欧洲设立研发中心的中国芯片企业之一。
“我们知道欧洲哪里有最优秀的人才。”孔繁晓说,设立在荷兰的研发中心,帮助聚芯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芯片设计的工程师,这其中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按照聚芯的长期规划,依托于荷兰已有的办公室,公司将持续吸纳全欧洲范围的半导体人才,包括在国际大公司资深的技术专家和“大牛”人才,也包括刚刚从全球高校毕业的优秀年轻人才,让欧洲的办公室成为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来源地。
就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而言,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企业入驻,聚集了来自85个国家的10000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全荷兰专利的40%),被视为“全欧洲举足轻重的科技园区”。和美国硅谷一样,作为飞利浦的发源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在科技领域有着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也是全球顶尖人才的汇集地。
“在吸引人才方面,我们一直把目光放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孔繁晓提出,欧洲孕育了大量在半导体领域占据极强地位的老牌企业,培养了一批资深的人才,再加上当地较强的产业基础,让聚芯的先进光学产品拥有良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也成为聚芯特别看重在欧洲研发和市场拓展的关键原因。
随着聚芯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这个国际化的创新队伍,也将助力这家企业越做越大,在国际舞台上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而孔繁晓他们也希望通过自身体系的搭建和生态建设,弥补中国在芯片技术上的差距,同时培养更多的新人挑起技术攻坚的大梁。
为中国芯片贡献创新动力
正是基于核心团队的优势,以及对于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聚芯顺利获得了来自于一线风险投资基金及知名手机产业链基金累计数亿元的投资。
“因为有人才和团队,他们相信我们能够把想做的事情做成,即使这是很长的赛道,具有很强的技术挑战。”孔繁晓认为,投资界还看好聚芯的战略,包括产品战略、运营战略以及长期的发展战略。
他解释说,在产品上,聚芯将依托现有的技术,拓展更多产品线,把已有的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在长期规划上,聚芯始终保持国际化的视野,愿意“走出去”,走向海外接触更优秀的团队,并和更多的公司和团队在资本和并购层面寻求深入的合作。
在过往的经历中,聚芯的团队创造了多项业界“第一”,比如开发出国内首款基于BSI(背照式)工艺的高分辨率ToF图像传感器,开发并量产了业内第一款模拟输入的智能音频功放产品,以及行业最低噪声的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等。
聚芯的团队过往还曾主导开发并量产了全球第一款车规级高速以太网芯片,并作为技术专家深度参与车载激光雷达和音频CODEC的研发。在高端车用市场已经规模化量产的高分辨率间接飞行时间(iToF)芯片以及行业首款可产业化的面阵式直接飞行时间(dToF)芯片的背后,也都离不开聚芯团队的智力支持。
可以说,发表过数十篇ISSCC论文及多篇美国专利的聚芯,在智能音频和光学传感领域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孔繁晓表示,希望在疫情稳定后,聚芯能恢复国际化的节奏——定期与欧洲团队沟通,继续招募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持续贡献创新动力和实战经验。
2021年11月